線上文物特展
清後期銅鎏金掐絲琺瑯自在觀音法像
時代: 清朝後期 (西元19世紀)
出土地點: 傳世品
尺寸: 高度:約49公分
長度:約 29 cm
寬度:約16 cm
重量: 7,480 g
質地: 青銅鎏金掐絲琺瑯
數量: 1

     

此件為清後期銅鎏金掐絲琺瑯自在觀音法像,法像臉型長、婦女樣貌特徵,體態修長、線條柔順細膩,舉止自然,頭上有觀音兜,觀音兜連結披肩垂放於肩上,胸前衣領開襟低、露出裙頭,衣襬長、露雙足,法像左手掌心向下、右手掌心向上,持離怖畏印,雙腿自在安坐於火焰雲上,左腳踩蓮花,法像整體型態象徵以自在的姿態,降伏心魔與恐懼,底蓋可掀起,上有十字金剛杵,底蓋用老膠和法像本身黏合。袈裟、袈裟內裡、蓮花和火焰雲上之紋飾,皆以掐絲為邊,再填厚實、不透明的琺瑯礦物彩料。

此法像琺瑯礦物彩料放大後觀之有雜質、沙眼,係因為低溫窯燒燒製,琺瑯彩以較深色的湖水綠為底,菊花、烏巴拉花等茂盛的花卉紋飾,代表國運昌隆,都是標準清朝後期宮廷常見的色系和紋飾。此件胎體少部有天然包漿銅胎之氧化效應和少許銅綠,和清朝初期銅胎相比較厚重,與明朝銅鎏金相比胎體微輕,也和現代較死沉的銅胎不同,鎏金色澤暖黃,是清朝後期標準的鎏金方式。此件鑄造方式是標準中型脫蠟法,局部有沙孔,紋飾細膩,與現代用鑄造範沙法製作,光身或紋飾較少的製作方式截然不同。

此法像因製作時的鎏金較薄,因此法像臉部有重新再細緻地鎏金、整理過,鎏金的色系和法像原先觀音兜、袈裟邊緣的紅色礦物彩料相互輝映,完美搭配。此件清後期銅鎏金掐絲琺瑯自在觀音法像,保存完善、銅鎏金手感潤滑,是19世紀精美法像文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