線上文物特展
19世紀仿唐密銅鎏金掐絲琺瑯大日如來(毗盧遮那佛)法像
時代: 清朝中後期(西元19世紀)
出土地點: 傳世品
尺寸: 高度:約50公分
長度:約 28 cm
長度:約28 cm
重量: 10,160 g
質地: 銅鎏金
數量: 1
此件為19世紀仿唐密銅鎏金掐絲琺瑯大日如來(毗盧遮那佛)法像,大日如來佛是釋迦牟尼佛的化身,是一切佛法的根本,大日意為除一切暗遍照宇宙萬物,能利養世間一切生物,大日之光不生不滅。法像頭戴五佛寶冠,長髮披肩
 
臉型似瓜子臉,耳垂長、厚,眉心有白毫,眼瞼低垂呈思考狀,鼻梁高挺,面部特徵符合滿人貴族之特徵,身形沉穩端正,身材比例與常人無異,著飾有掐絲琺瑯太陽花的華麗服飾
 
雙手持智拳印,雙腳盤腿腳掌朝上安坐於蓮花座上,蓮花座為仰覆式蓮花座,蓮瓣中央有掐絲琺瑯烏巴拉花,是標準清朝中後期的花卉蓮瓣紋,法像服飾和蓮座上之紋飾,皆以掐絲為邊,再填厚實、不透明的琺瑯礦物彩料
 
底蓋可掀起但遺失,法像背後底部有「乾隆御製」楷書款,「隆」字上「攵」的撇和捺長度相似,「御」字中央豎筆未突出,「製」字「朱」、「巾」豎筆未分開,是清朝中、後期仿乾隆時期的落款方式之一。
 
此法像琺瑯礦物彩料放大後觀之有雜質、沙眼,係因為低溫窯燒燒製,法像服飾以珊瑚紅琺瑯彩為底,蓮座琺瑯彩以湖水綠為底,都是標準清朝中後期宮廷常見色系和紋飾,法像腰帶部分的黃色琺瑯礦物彩料,為清朝宮廷常見之色系。
 
黃銅胎體局部有天然包漿銅胎之氧化效應,與明朝銅鎏金相比,胎體微輕,也和現代較死沉的銅胎不同,鎏金色澤較黃亮,是清朝中、後期標準的鎏金方式。
 
鑄造方式是標準大型脫蠟法,局部有沙孔,紋飾細膩,與現代用鑄造範沙法製作,光身或紋飾較少的製作方式截然不同,因年代久遠掐絲和鎏金部分有經過近代修補。
 
19世紀仿唐密銅鎏金掐絲琺瑯大日如來(毗盧遮那佛)法像,保存完善、銅鎏金手感潤滑,是少有、精美的法像文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