線上文物特展
清乾隆初期銅鎏金掐絲琺瑯普賢菩薩法像
時代: 清朝乾隆時期(西元1735-1796)
出土地點: 傳世品
尺寸: 高度:約88 cm
長度:約60 cm
寬度:約30 cm
重量:約50 kg
質地: 黃銅鎏金掐絲琺瑯
數量: 1

此件為清乾隆初期銅鎏金掐絲琺瑯普賢菩薩法像,普賢菩薩頭戴寶冠,寶冠中央為阿彌陀佛,髮髻平緩,臉型偏方、頭部比例稍大、耳垂約與下巴齊平,眼瞼低垂呈思考狀,法像頭部後有火焰型背光,身形沉穩端正,著似披肩式之天衣,瓔珞珠寶簡約,是標準清朝初期佛像特徵。

 

普賢菩薩右手朝上、掌心朝前,左手置於肚臍前、掌心朝上,雙手皆是拇指和中指相捻持說法印,左手持蓮花,自在坐姿端坐大象身上,右足朝下踩蓮花,大象身上配戴簡潔的瓔珞珠寶,立於四個仰覆式蓮花座上,蓮花座蓮瓣頂端微翹、U型內蓮瓣,大象象耳、蓮花座特徵都是標準清朝初期的型式。法像衣服上之紋飾、背光和鞍皆以掐絲為邊,再填厚實、不透明的琺瑯礦物彩料,琺瑯礦物彩料放大後觀之有雜質、沙眼,係因為低溫窯燒燒製,法像衣著、背光中央以湖水綠為底,背光外緣

 

法像衣著邊緣和坐騎上的鞍則以紅色琺瑯彩為底,皆有菊花、烏巴拉花、蓮花等茂盛的花卉紋飾,代表家運國運昌隆,都是標準清朝初期宮廷常見的色系和紋飾,其中捲葉紋飾是清朝乾隆時期的捲葉型式。胎體局部有天然包漿銅胎之氧化效應,鎏金色澤較黃亮,是清朝初期標準的鎏金方式。鑄造方式是標準大型脫蠟法,局部有沙孔,紋飾細膩,此件背光、坐騎腳底踩的四個蓮座、彩帶、坐騎尾巴及蓮花,是和法像分開鑄造後熔接。法像曾經香火供養,身上有煙油垢。

 

法像背後底部有「大清乾隆年敬造」楷書款,「乾」字左大右小,「隆」字右上方「攵」的撇短捺長,是標準清朝乾隆初期落款。此件清乾隆初期銅鎏金掐絲琺瑯普賢菩薩法像,是保存完善、少有精美之佛教傳承重要法像文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