線上文物特展
清乾隆初期藏傳銅鎏金三聖法像
時代: 清朝乾隆時期(西元1735-1796)
出土地點: 傳世品
尺寸: 高度:約66 cm
長度:約 47 cm
寬度:約25 cm
重量:約16 kg
質地: 銅鎏金
數量: 3

   

此組為清乾隆初期藏傳銅鎏金三聖法像,法像頭戴五片式髮冠、長髮披肩,臉部圓潤、輪廓簡潔、耳垂長,眼神呈現思考狀,眼瞼微微低垂,目光悠遠,眉線高聳相連,雙眉中央有白毫,鼻子高聳,符合滿人臉部特徵,頭部比例稍大,符合清朝初期法像特徵。

著披肩式天衣和褲裙,上衣以捲紋為飾,褲裙以捲紋為底,雙膝處有相對龍紋一對,腰部邊緣還有龍紋一對,以藏傳佛教而言,法像服飾上的龍紋帶有神龍服侍菩薩之意,後背下方則是饕餮紋,饕餮有一張無下頜的兇惡臉,雙手緊握插在口中的金色的飾杖

 

文殊菩薩右手向上持表示智能之利的金剛寶劍,左手置於胸前持說法印與青莲花,花上有金剛般若經卷寶,象徵具無上智慧

 

綠度母左手施說法印拈優缽羅花(烏巴拉花),右手結與願印也持優缽羅花,法像雙手有彩帶纏繞,雙腳屈左展右,右足踏在蓮花上表示隨時準備起身救度苦難眾生

 

金剛薩埵則是右手置於胸前持金剛杵,左手置於盤坐的腿上持金剛鈴,法像雙手皆有彩帶纏繞,蓮花座前方蓮瓣是單圈U型內蓮瓣、蓮瓣前端平,是清朝初期常見的蓮瓣形式,蓮花座後方則是雙鹿拱法輪,底蓋為後修補。

 

整組胎體有銅胎之氧化效應,胎體微薄,和現代較死沉的銅胎不同,鎏金色澤較偏亮黃色,是清朝初期標準的鎏金方式與銅胎。此組鑄造方式是標準大型脫蠟法,局部有沙孔,紋飾細膩,法像耳環與彩帶是鑄造完成後熔接,局部有老熔瘤經手工修飾痕跡,符合清朝初期手工製作工藝,少部分有因年代久遠鎏金脫落之痕跡,法像背後下方皆有標準楷書「乾隆二年三月十八日施」銅胎印款,「乾」字左大右小,「隆」字「攵」撇短捺長,印款與法像本身一起鑄造完成。此組為大型、少有精緻的清乾隆初期藏傳銅鎏金三聖法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