線上文物特展
清中後期仿明宣德時期銅鎏金掐絲琺瑯立姿觀世音菩薩
時代: 清朝中後期 (西元1796-1908)
出土地點: 傳世品
尺寸: 高度:約121 cm
長度:約 47 cm
寬度:約35 cm
質地: 黃銅鎏金掐絲琺瑯
數量: 1件

此件為清中後期仿明宣德時期銅鎏金掐絲琺瑯立姿觀世音菩薩,法像髮冠中央為阿彌陀佛,頭戴觀音兜,觀音兜連結披肩垂放於兩肩,臉型較長似鵝蛋臉、耳垂與下巴齊平,眉心有白毫,眼瞼低垂呈思考狀,眼窩較深、鼻梁高挺,體態修長、線條柔順細膩,胸前有簡單瓔珞裝飾,衣著衣領是窄U型領口、露出裙頭,衣服上之紋飾以掐絲為邊,再填厚實、不透明的琺瑯礦物彩料,法像臉型、身材與服飾特徵,皆符合清朝中、後期觀世音菩薩造像特性。

 

衣著有內裡,衣服內裡邊緣、觀音兜邊緣以紅色琺瑯彩為底,上有標準清朝中後期鎏金荷花捲葉紋,法像右手向上、拇指與中指相捻持說法印,左手掌心向上、拇指和中指相捻結說法印,露雙足立於蓮花池上,蓮花池中有鎏金鯉魚和蓮花,法像背部底下有「大明宣德年製」楷書刻款,「德」字「心」的上方有一橫,是清朝時期仿明朝宣德落款方式。法像琺瑯礦物彩料放大後觀之有雜質、沙眼,係因為低溫窯燒燒製,琺瑯彩以湖水綠為底,菊花、烏巴拉花、蓮花等茂盛的花卉紋飾,代表家運國運昌隆,都是標準清朝中後期宮廷常見的色系和紋飾。

 

胎體局部有天然包漿銅胎之氧化效應,與明朝銅鎏金相比,胎體微輕,鎏金色澤較黃亮,是清朝中後期標準的鎏金方式。鑄造方式是標準大型脫蠟法,局部有沙孔,紋飾細膩,此件法像曾經香火供養,身上有煙油垢,經過稍微清洗。此件法像雖有「大明宣德年製」楷書款,然鎏金色澤、銅胎、法像特徵和掐絲琺瑯彩料顏色是清朝中後期掐絲琺瑯法像特徵,因此定為清中後期仿明宣德時期銅鎏金掐絲琺瑯立姿觀世音菩薩,是保存完善、少有精美之佛教傳承重要法像文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