線上文物特展
清初期仿明永樂時期漢密銅鎏金掐絲琺瑯三寶佛
時代: 清朝初期(西元1643-1722)
出土地點: 傳世品
尺寸: 高度:約57公分
長度:約 43 cm
寬度:約28 cm
重量: 約20 kg
質地: 黃銅鎏金掐絲琺瑯
數量: 3

   

此組為清初期仿明永樂時期漢密銅鎏金掐絲琺瑯三寶佛,三寶佛是橫三世佛,即西方阿彌陀佛、中央釋迦牟尼佛、東方藥師佛。

此組法像漩渦型螺髮,臉型方圓、頭部比例稍大、耳垂長過下巴,眉心有白毫,眼瞼低垂呈思考狀,眼窩較深、鼻梁高挺,身形沉穩端正,上半身比例稍大

衣著是半披式僧衣,右肩未完全袒露,而是被袈裟覆蓋,袈裟上之紋飾以掐絲為邊,再填厚實、不透明的琺瑯礦物彩料,袈裟有內裡,袈裟內裡邊緣、袈裟邊緣以紅色琺瑯彩為底,上有標準清朝順治、康熙時期鎏金荷花捲葉紋

 

阿彌陀佛左手向上托蓮花燈,為光明長壽之意,右手持說法印

 

釋迦牟尼佛右手掌心下垂向內施降魔印,左手掌心向上托缽,缽是釋迦牟尼佛傳教布道時乞食所用,象徵釋迦牟尼佛得眾生供養,為眾生降魔除妖得平安

 

藥師佛右手下垂掌心向外置於膝上結與願印,左手掌心向上托寶塔,寶塔象徵佛體,體現藥師佛能令眾生消災、除障、祛病、延壽、納福的重要功德。

 

三件法像皆雙腳盤腿腳掌朝上安坐,法像背部底下有標準「大明永樂年施」楷書刻款,底蓋為清末時期修補,底蓋接合處有古法熔瘤。此組法像琺瑯礦物彩料放大後觀之有雜質、沙眼,係因為低溫窯燒燒製,琺瑯彩以湖水綠為底,菊花、烏巴拉花、蓮花等茂盛的花卉紋飾,代表家運國運昌隆,都是標準清朝初期宮廷常見的色系和紋飾。

胎體局部有天然包漿銅胎之氧化效應,與明朝銅鎏金相比,胎體微輕,鎏金色澤較黃亮,是清朝初期標準的鎏金方式。鑄造方式是標準大型脫蠟法,局部有沙孔,紋飾細膩,與現代用鑄造範沙法製作,光身或紋飾較少的製作方式截然不同,此組法像曾經香火供養,身上有煙油垢,經過稍微清洗。

此組法像雖有「大明永樂年施」楷書款,然鎏金色澤、銅胎、法像特徵和掐絲琺瑯彩料顏色是清朝初期宮廷掐絲琺瑯法像特徵,因此此組定為清初期仿明永樂時期漢密銅鎏金掐絲琺瑯三寶佛,是保存完善、少有精美之佛教傳承的重要法像文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