線上文物特展
明中後期藏傳貼金十一面千手觀音立姿法像
時代: 明朝中後期 (西元1500-1644)
出土地點: 傳世品
尺寸: 高度:約155 cm
長度:約75 cm
寬度:約40 cm
重量:約20公斤
質地: 銅貼金
數量: 1件

明朝中後期藏傳貼金十一面千手觀音立姿法像,法像共有十一面,最頂端是阿彌陀佛首,中央七面是瑪哈嘎拉(瑪哈嘎拉是觀世音菩薩的忿怒化身),瑪哈嘎拉頭戴骷髏髮冠,最底部三面是觀世音菩薩慈悲像,觀世音菩薩頭戴五片式、外擴較明顯之髮冠,臉型偏方、頭部比例較大、耳垂長過下巴,眼瞼低垂呈思考狀,身形沉穩端正,上半身面積較大,肩上有披肩覆蓋

 

法像衣著瓔珞珠寶華麗,中央雙臂雙手合十,左、右上首拇指與食指相捻結說法印,左、右中手拇指和中指、無名指相捻持說法印,左、右下手手掌自然下垂、掌心向外結與願印,露雙足,立於蓮座上,蓮座蓮瓣頂端外翹、微呈V型,

 

底蓋遺失,背板與法像主體分開,另外架鉤上,背板上是火焰紋。

 

此法像銅胎外先上一層護胎紅漆再貼金,明中後期至近代,已無上護胎漆之作法,整件胎體有銅胎之氧化效應,與清朝銅胎相比,胎體重,也和現代較死沉的銅胎不同。

鑄造方式是標準大型脫蠟法,局部有微細沙孔,紋飾細膩,與現代用鑄造範沙法製作,光身或紋飾較少的製作方式截然不同。此件曾經長期有香火供養,因此貼金有百分之九十以上已氧化自然脫落,法像整體有老化包漿現象,手感溫潤,此件有少部分在清朝時期修補的痕跡,少部分有明朝中後期的銅綠,經保養、上蠟已較不明顯。

 

此件是大型、少有精美的明朝中後期藏傳貼金十一面千手觀音立姿法像,應原供養於藏傳佛教寺廟內,為弘揚佛法流傳至臺灣。